有时,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感情上的缺失,会用物质来取代。孩子们通常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陪伴,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。如果孩子只是被物质包围,而缺乏真正的父母关怀,他们可能会不懂得感恩。
星期六晚上,我做好了饭菜,却忽然感到肚子不舒服。于是,我坐在沙发上,招呼女儿前来用餐。女儿坐到饭桌前,却立刻呼唤我:妈妈,我的饭在哪?我的筷子呢?
女儿的爸爸坐在饭桌前,却让她自己去拿碗筷,自己盛饭。孩子回答说,可是我够不着,因为碗筷放的地方有点高,通常都是我帮她们拿好。她的爸爸说:怎么够不着?你的身高够了,自己去搞定。你妈妈肚子不舒服,总不能让她为你做这些。
看到女儿的爸爸也无意为她做这些事情,女儿只能自己起身去盛饭,然后搬来小凳子拿筷子,坐到饭桌前吃了起来。我坐在沙发上闭目养神,突然意识到,我平时常常帮她做一些事情,即使我根本不想把她培养成白眼狼,但毫无疑问,孩子已经把我为她做这些事情当作理所当然。
即便我此刻肚子不舒服无法做饭,她还是一副只想等着我为她盛饭的态度。于是,在她吃完饭之后,我把女儿叫到跟前,告诉她:以前妈妈一直给你盛饭,所以你觉得妈妈给你盛饭是理所当然的。但是你已经长大了,从今天开始,盛饭就是你自己的事情,自己的事情就该自己做。从那以后,我都会时刻提醒自己,有没有又给孩子做得太多,违背了自己给孩子立的规定: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家里的事情帮着做”。
总的来说,拥有很多东西的孩子不如那些拥有适度数量东西的孩子更懂得感恩,因为这些东西来得太容易了,在有机会渴望之前,这些东西就已经到手了。也就是说,父母的过度溺爱很容易激发孩子的不感恩。
上海的丁阿婆家里有个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儿子同济大学毕业,研究生留学加拿大。回国后的7年时间里,他白天睡觉,晚上玩游戏,过着心安理得的啃老生活。但是不久后,丁阿婆被查出尿毒症,每月3500块钱的退休金,医药费却要花费2000多。面对这一现实,丁阿婆将儿子告上了法庭,要求他去工作,来支付养老费。然而,律师告诉她,即使赢了官司也难以执行,而且儿子可能会与她闹翻。最终,丁阿婆只能撤诉。
丁阿婆感到懊悔不已,她意识到自己的过度溺爱对儿子造成了不负责任的态度。她曾将一切包办成现成,现在不仅需要支付医药费,而且儿子还依赖她的房产来维持生计。而儿子却冷笑着说:“谁叫你溺爱我,我的不顺难道不是你造成的吗?”
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曾说过一句话:“孩子永远没有错,如果错了,一定是父母的错。”中国父母常常给予孩子无尽的爱,有求必应,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,即使这些愿望难以实现。这种过度溺爱往往导致孩子不懂感恩。
有些父母希望孩子不仅得到他们所拥有的一切,还希望孩子得到他们自己渴望但未能实现的一切。还有一些父母害怕对孩子说“不”,担心被社会舆论指责,或担心孩子会指责他们不够关爱。这种态度可能导致孩子不懂得满足,不懂得感恩。
要让孩子懂得感恩,需要父母找到爱与责任的平衡。父母可以跟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互动,强调爱是无条件的,但同时也要教育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,让他们明白事情不总是顺利的,而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。
此外,父母可以不时地告诉孩子,有些事情并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可以弥补的,而是需要付出努力和责任感来弥补的。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去关心家庭和社会的其他成员,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感恩之情。
最重要的是,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,不要过度溺爱孩子,要让他们学会自己承担责任,学会感恩生活中的一切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培养出懂得感恩的下一代,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、有同理心的人。感恩不是一种奢侈,而是一种品质,需要从小培养,从家庭教育开始。